2023香港近15期开奖结果

    2023香港近15期开奖结果 > 植物花卉 >

    从到纽约:喀瓦坚藏毯的30年

    文章来源:ADMIN 时间:2024-04-21

      30年前,西藏首个中外合资企业喀瓦坚藏毯厂落地,完全按传统手工方式编织藏毯,迅速热销全球,甚至强势登陆了纽约地标世贸中心大楼,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“雪域”。

      “9·11”和金融危机曾带来巨大挑战,但这块质地厚实、充满温暖的传统藏毯坚持走到了今天。30年里,创始人格桑扎西和这座老字号藏毯厂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峥嵘岁月?

      世界贸易中心,曾是纽约最高的标志性建筑。站在世贸中心顶层,眺望海湾中的自由女神像、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……金融之城的繁华尽收眼底。

      21世纪前后,在竞争激烈的世贸中心生存下来的,还有一家来自雪域的藏毯商店。

      1986年,藏族商人格桑扎西在纽约创立了Inner Asia Trading Inc,致力于发展中国西藏手工艺品开发与商业贸易。1993年通过与西藏自治区政府合作,建立了自治区历史上首个中外合资企业“喀瓦坚”;1994年喀瓦坚地毯厂在金珠西路102号落成。

      喀瓦坚,藏语中意为“雪域”。在青藏高原这片雪域之地上,藏毯诞生距今已有约2600年的历史,与土耳其地毯、波斯地毯并称世界三大地毯。对于藏族人来说,藏毯意味着温暖、眷恋、陪伴,他们从出生到衰老的大部分时间,都在藏毯上度过,正所谓“一生一毯,一毯一生”。

      格桑扎西也不例外:“手工制作的藏毯是我童年的一部分。我的家里摆满了编织有精美图案的藏毯,有些是代代相传的。”

      来到美国,格桑扎西发现这里的大多家庭也有使用地毯的习惯,但藏毯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。喀瓦坚工厂开始大批量制造手工藏毯后,他本人80多次往返于中国西藏与欧美各大城市寻找销路。

      世贸中心店,成为了喀瓦坚地毯面向世界的最大舞台,它和英国、日本,甚至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多地市场一起,为喀瓦坚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。

      在鼎盛时期,喀瓦坚地毯厂有三进院落,一层是制作地毯的工作室和仓库,二层是员工们的家。厂里员工有400多人,光是做饭用的大锅,直径就接近2米;喀瓦坚甚至曾还有自己的幼儿园,有些孩子就在大院里出生长大。

      销售最好的时候,因为汽车紧张,工厂不得不请邻近的运输部队来帮忙;一家来自日本的经销商还靠着销售喀瓦坚藏毯,养活了三代人。

      承载千余年历史的藏毯,蕴含着一套复杂的系统。首先选用自藏北高原羊毛的原材当然无与伦比。那是短暂夏季里,从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场选剪来的,健康、富有活性,比澳洲混种羊毛的纤维更长,且角质膜厚、毛鳞片大,能极好地吸收格桑扎西专门从瑞士请来的染色专家配制的染色方案。

      挑选羊毛,梳绒、纺线、染色,只是开始。正式上架编织、下架平凿、平剪雕花、清洗、晾干,整体织造要经历30多道工序;一张手工藏毯的制作周期往往得花上1个月到3个月不等的时间。

      经过千年实践,藏族提炼出“穿杆结扣”的编织方法,沿用至今。编织者要将毛线一道道地穿过编织杆,并不断梳理、以锤子敲打线道加固,保证藏毯的密实、厚重、细腻、耐用。

      自古流传的图案、设计也是藏毯的独特之处,融合了中亚地区与藏地早期的多种风格,也深受汉族审美影响,许多图案都寓意着吉祥和祝福。

      每当有人来到喀瓦坚,格桑扎西都会请他们用手抚摸手工藏毯,感受最大厚度达2厘米的坚韧、踏实,他会邀请人们坐下,欣赏藏毯的温暖、包容——手工藏毯跟机织毯是完全不同的——他要把这样的体会传递给所有人。

      正如他所说:“好的地毯,你进门应该对它合十说一声扎西德勒。累了一天回来,脱鞋踩上去,它会给你按摩。它把你的心提高了,让你出门时没有阴雨,看到阳光。”

      将近60年后,当格桑扎西回忆起10岁那年随马队穿越青藏高原的旅程,仍能清晰地记起翻越山口时360度环绕的远景,听到骡子身上的铃叮叮当当,闻到燃烧的杜松香味。

      前往噶伦堡的出发日,阳光明媚而温暖,天空是深蓝色,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前来,马上装饰着华丽的马鞍和手工编织的马鞍毯、系着铜铃的辔头以及绣着精致纹样的额盖,他与僧侣们一起祝祷送行,充满力量的诵经声深深打动着小扎西的内心。

      1943年,格桑扎西出生在中国云南香格里拉的康巴世家。他从小听着茶马古道上的故事长大,这些故事笼罩在神话传说里,充满了英勇康巴人的浪漫——爷爷嘉米次仁,就是古道上的一个传奇。

      嘉米次仁汉文名叫马铸材,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,当地还有人称其为“金达”,藏语中意为“布施者”。从茶马贸易中白手起家,马铸材将生意扩展至国内外,中国的云南、四川、西藏,印度、不丹、尼泊尔等地都有自己的商行,算得上是藏族人开起的最早跨国公司了。

      他又将从这条道路上获得的利益反哺回馈:在香格里拉资助了松赞林寺大殿的修建,在丽江修建了道路和桥梁;联合其他商行捐款25万元购买飞机,捐赠给祖国支持抗日。

      20世纪40年代,马铸材还合资兴办下关茶厂的前身康藏茶厂,并注册“宝焰牌”商标,主供西藏和四川,从此藏族人的酥油茶里就有了“宝焰”的味道,成为一代代人的回忆。西藏和平解放时期,茶叶需求量激增,也是下关茶厂的工人赶制出一批批茶叶,从中国云南出境,经缅甸、印度,用火车转运至噶伦堡,最后通过马帮运抵西藏。

      据说茶叶到达后,当地的百姓都在高呼:“加察热!加霞热!加梭热!”意思就是“茶是血!茶是肉!茶是生命!”

      1962年,马铸材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香凝和中侨委主任的接见,被陈毅外长称为“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。”

      在爷爷的影响下,格桑扎西也同样投身入了商业贸易、社会福祉的积极变革之中。

      10岁移民国外后,格桑扎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他继承了爷爷的聪明才智,成为首位毕业于美国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的藏族人,又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东亚研究硕士学位。毕业后他留在美国,进入华尔街的银行工作。

      半生远走,扎西在他乡闯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,但他始终忘不了,那片童年离开的雪域故土——百头牦牛、骡马组成的驮队,缓缓地走过白雪覆盖的大地,云雾缭绕的山川,彩虹与鲜花烘托出梦幻般的高原境界,让小扎西生出一个念头——无论走到何方、无论等到何时,我一定要回到这里!

      但这里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。当地的藏毯手工业现状使他震惊——传承千年的工艺濒临灭绝,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只能改行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;牧民辛苦收割的优质羊毛常常低价滞销,市场却被伪劣商品挤占;纯正的手工藏毯与西藏传统文化一样面临险境。

      “简直像是被石头砸了脑袋!西藏有全世界最好的羊毛,为什么藏毯会变得这么糟糕?”

      某种使命感降临到格桑扎西身上,就像茶马古道上的阵阵铜铃召唤着他的祖辈,也唤醒了扎西血液中的冒险挑战精神。他毅然辞去银行安稳耀眼的工作,决定去走一条显然更为艰难孤独的道路。

      回到西藏后,格桑扎西走遍以藏毯编织闻名的江孜、日喀则、,寻访技艺精湛的编织、染色手工艺人,并培训出新一代传承者,共同齐聚喀瓦坚地毯厂,以“从原料到工艺,做出媲美传统藏毯的出色产品”为理念,致力于把每一件藏毯,都打造成一件艺术品。几十年如一日。

      后来扎西回忆起这段时光:“我一直在高原努力追逐美丽的彩虹,因为试图振兴一系列美丽的西藏艺术和手工艺品,并使这种努力可持续和持久,就像追逐彩虹一样。”

      山南浪卡子县,格桑扎西曾与织工师傅在这里一同工作生活过几年。位于浪卡子的工厂坐落在高处,靠近天空,大家下班之后,就一边喝着香甜的酥油茶,凝视漂浮在脚下的云朵,一边欣赏羊湖壮观的景色,并争论起它究竟是不是蝎子的形状。

      “西藏游牧生活决定了藏族人的天性,残酷的气候、地理环境使当地人更加贴近自然。他们淳朴、无畏、睿智,世代对佛教的笃信,赋予了他们佛的品质。这些造就了藏族人的双重性格:一方面是自由而大胆,而另一方面则是缜密而智慧。这种性格特色很大程度影响到藏族人对美学及装饰艺术的观点。”格桑扎西如此阐述他对于藏毯的理解。

      这或许是为什么,即使经历了9.11事件中飞机撞毁世贸中心,也将数百条纯手工藏毯燃烧殆尽;即使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,导致订单锐减——

      但还是有人选择了留下来;还有人在念叨着格桑扎西的名字;还记得他所强调的,手工藏毯不同于机织毯的质感和温度。

      2015年左右推开喀瓦坚的大门时,这座曾经能容纳数百人的院落里,只有十几位上了年纪的编织者还在这儿工作。在格桑扎西后辈的重新经营下,如今,当我们再度走进位于城郊的喀瓦坚藏毯厂,大院里的桃花已经开满,生机又在这里降临。

      编织室里欢声阵阵。工匠们一边干活,一边用手机播放起藏族歌曲,起兴时还会唱上几句小调;但说话声却很少,大家早已养成了默契,无需过多沟通就能完成一张藏毯。

      在巧思与巧手的配合下,喀瓦坚被染上梦幻的彩虹色。这些藏毯有以花卉、祥云等纹样装饰的传统款式,也不乏灵感迸发的创新设计,还有些几近失传的经典图腾,在喀瓦坚,重获新生。

      新冠疫情趋于平缓时,全国都进入了复工复产阶段,而喀瓦坚早已在加班加点生产中。

      工匠们正在复原一批“大猫”:以“虎”为主题的西藏古典藏毯。藏族人们以虎赞誉英雄,以虎守护正法,虎毯,成为尊贵和守护的象征;但流传下来的虎毯数量十分稀少,甚至比老虎还要珍贵。

      遍访海内外博物馆的资料、老手艺人,喀瓦坚最终复原出了四十款设计,并在藏历虎年从高原来到上海醍醐艺术中心,让更多人感受到老虎的,触摸到虎毯的厚实与温暖。

      在西藏,人们对于龙,有着自己的经验认识——它既是早期原始社会中,对于蛇、蛙、鱼等水族生物的自然崇拜;

      可以肯定的是,深厚的藏北高原羊毛,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承载力;这份来自西藏的祝福,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生命力,生生不息。